专业号

简介

黑龙江三位委员联名提案建大小兴安岭生态特区

“山峦叠翠,万顷林海,一片碧波。”大小兴安岭林区一直以来都在发挥着生态屏障作用,但目前这一地区生态功能已脆弱到令人担忧的地步。

 

“山峦叠翠,万顷林海,一片碧波。”大小兴安岭林区一直以来都在发挥着生态屏障作用,但目前这一地区生态功能已脆弱到令人担忧的地步。为此,全国政协委员、省政协主席王巨禄,全国政协委员、省政协副主席王涛志、赵雨森在会上联名提案,建议建立国家级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特区。

  

得天独厚的生态功能区保障着我国和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,维护区域及全球的生态平衡作用无可替代

 

三委员在提案中写到,大小兴安岭作为我国最大的林区,具有极为重要的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、调蓄洪水、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;是我国重要商品粮、畜牧业生产基地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,对调节东北平原、华北平原气候,缓解全球气候变暖,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功能;大小兴安岭对保障东北亚生态安全,维护区域生态协调,保障东北亚鸟类迁徙通道,提高全球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这里多样性和珍稀、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,有着极为重要的生物、生态科研价值和生态建设的示范意义。

  

森林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在不断减弱,区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

 

  “由于长期以来未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,过度的采伐致使森林资源过度消耗,森林蓄积量已由建国初期的14亿m3降至现有的8.5亿m3,降低了40%。”委员们经过调研后认为,大小兴安岭林区森林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在不断减弱,区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。

  长期采育比例失调,使可采森林资源濒临枯竭,森林质量下降,整体生态功能正在弱化。草地、湿地面积减少,气候调节能力不断减弱。草地面积由1983年的296万公顷减少至目前的116万公顷,约减少了60%;天然湿地面积由1983年的284万公顷减少至目前的139万公顷,约减少了50%。气候异常变化加剧,火灾、洪灾等频繁发生。1987年~2006年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625起,过火总面积227万公顷,其中林地过火面积115万公顷。

 

问题长期存在,不断积累,从根本上说,是由于管理体制不顺、改革不到位

 

  委员们认为,大小兴安岭林区长期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,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,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市场主体的独立运作,制约着经济、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。

行政区划使完整的生态屏障因权属不同而人为地割裂,难以进行统一的建设、管理及调动地方政府投入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。林权国有使地方和企业重伐轻育,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,森林培育投入严重不足。政企不分,一方面企业承担政府职能,企业办社会包袱日益沉重﹔另一方面政府又忙于企业的具体经营事务,公共职能弱化,基础设施和长远建设等投入历史欠账多。

 

  保护和建设,必须从改革体制入手,调动地方、企业和群众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

  建议一:打破现存的行政区划的限制,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,从统筹生态功能区建设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,特事特办,按生态功能区域划定范围,设立国家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特区。

  建议二:针对大小兴安岭地域寒冷的特殊实际和作为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,对其延长实施“天保工程”的期限至2050年。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的财政补助标准,将木材产量调减后必须支出的费用应列入国家政策补助范围,保障林业职工的正常生活,支持林业经济加快转型为林区经济。

  建议三:对生态功能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,引导地方和企业积极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,自觉限制不利生态环境的高效益产业的开发建设。

  建议四: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,促进林木和林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。森林、林木、林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,才能把大小兴安岭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,运用市场机制有效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。

  建议五:从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出发,加快城市(镇)化进程,合理配置人口布局。应实施生态移民,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引导零散人口逐渐有序转移到中心城市或小城镇,吸纳人口向城镇聚集。

  建议六: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范围适时扩大到国有森工林区,并进一步加大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财政、金融支持力度。

  

背景:1998年的特大洪灾,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,以及春天里经常出现的沙尘暴,一次再一次警示我们: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,必然招致大自然无情而严厉的报复。保护生态,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,这是人类生存和命运的理性抉择

      启事商讯

         
       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
        京ICP备08001700号
        基于E-file技术构建